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谢齐王索文集启 隋 · 王贞
 出处:全隋文卷二十七
贺德仁宣教,须少来所有拙文。
昔公旦之才艺,能事鬼神,夫子之文章,性与天道,雅志传于游、夏,馀波鼓于屈、宋,雕龙之迹,具在风骚,而前贤后圣,代相师祖。
赏逐时移,出门分路,变清音于正始,体高致于元康,咸言坐握蛇珠,谁许独为麟角。
孝逸生于争战之季,长于风尘之世,学无半古,才不逮人。
往属休明,寸阴已昃,虽居可封之屋,每怀贫贱之耻。
适鄢郢而迷涂,入邯郸而失步,归来反覆,心灰遂寒。
岂谓横议过实,虚尘睿鉴,枉高车以载鼷,费明珠以弹雀,遂得裹粮三月,重高门之馀地,背淮千里,望章台之后尘。
与悬黎而并肆,将骏骥而同皂,终朝击缶,匪黄钟之所谐,旦暮却行,何前人之能及!
顾想平生,触涂多感,但以积年沉痼,遗忘日久,拙思所存,才成三十三卷。
仰而不至,方见学仙之远,窥而不睹,始知游圣之难。
咫尺天人,周章不暇,怖甚真龙之降,惭过白豕之归,伏纸陈情,形神悚越(《隋书·王贞传》)
讲师互谑元康,见一法师,盛集徒众讲经,与申问往返,戏之云云。讲师亦复之,盖讥康之无生徒也,为之解词,理更焕然。太宗闻之,诏入安国寺讲。) 唐初 · 释元康
五言绝句 押支韵
不结实,苦李压低枝元康
轮王千个子,巷伯勿孙儿讲师
京丞相 南宋 · 曾丰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二七四、《缘督集》卷一三
古之宰天下者,才忌太高,识忌太明。
大可疑者在吾目中,则小可疑者何伤?
彼识太明,则必也迫视之。
大不正莫逃,则小不正者置之度外可矣;
彼才太高,则不穷讯不已也。
故道不足而才识有馀,始未免为高明所使,终未免为高明所累。
舜之十六相,商之伊、傅,周之周、召,有妙天下之才,反以不露为高,雌守其雄之谓也。
有妙天下之识,反以不察为明,黑守其白之谓也。
雌守以雄,在吾度外者,莫知吾之高;
白守以黑,在吾目中者,莫知吾之明。
由焉安焉,老焉死焉,曰彼相于我何力哉?
是为有妙天下之道。
道者,盖所以充才识使之高明,又所以将高明使不至于过也。
独不见《坤》在《乾》上为《泰》,《泰》之时,三阳用事,莫高明如也。
肆高明所之,何求不遂?
而九二惟中行是尚。
阴,可疑者也,外之而已,未尝迫视;
小人,不正者也,外之而已,未尝穷讯。
何哉?
迫视穷讯,非中道也。
《坤》之道用中,《泰》之道用《坤》,相之道用《泰》。
九二之道曰包荒,相之道也。
九二之效曰朋亡,相之业也。
汉高平侯魏相,《易》学也。
考其为,虽载物歉于《坤》,而包荒可进于《泰》。
地节三年至四年,平丘侯迁、清河王科以可疑遣,冠阳侯云博陆侯禹、乐平侯山以不正诛。
名实一寤,朝野俱清。
连逮者听其自遁,诖误者容其自新,于是为不失《泰》九二意矣。
地节元康,三王、三史、三许先后以戚侯,或者以为非汉美事,犹可诿,曰有申伯故事在也。
许伯之弟舜欲监护太子家,疏广不从。
元康二年诏侯舜,广父子于是去矣,而不去也。
制贵臣之骄,革副封之弊,既资伯为之先;
议发兵之非,又资伯为之后,或者以为非相美事,相尤可诿者。
仆曰不然。
自名观之,伯外戚也。
自实观之,檀长卿为沐猴舞,司隶校尉劾之,伯曰释之,则伯长厚人也。
宣帝十八岁即位,元康以前未三十也,伯无日不在帝侧。
地节以后,又策诛逆之勋,何事不可请哉?
十数年间,史无过失可书,则伯谨饬人也。
宣帝无过举,无失德,虽曰天成,要其人助,未必非伯长厚谨饬力也。
岂得以名废实,望望然去之?
论其迹,伯与非类矣;
论其心,诛大逆、安至尊非细事,伯与初同谋,后同功。
同谋而不泄,同功而无争,吾类犹有不能为者,岂得以迹妨心,望望然去之?
广不附伯,徇迹也;
其去,存名也。
不外伯,徇心也;
其留,存实也。
去留不同,同归于是。
孟子曰「或去或不去,归洁其身而已矣」,殆豫为相与伯设与。
仆持此论久矣,未尝敢闻于人,尝试为阁下诵焉。
阁下学已夐出于汉,道可复入于《易》。
其本源深,故其流不激;
其涵蓄厚,故其发不章。
相国四年于兹,鼓一元于溥博,转万物于混成,盖自《坤》之直方大出也。
《泰》之九二,特《坤》之绪馀耳;
相之不失九二之意,又特《泰》之绪馀尔,足为阁下诵哉?
阁下向者尝为仆包荒,幸矣;
兹者更能不遐遗仆,则幸之幸也。
二者适然,皆《泰》说也。
他求其说,未有切于《泰》,聊藉口尔。
《泰》足为阁下诵哉?
不备。